查看原文
其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近古史課程綱要

2016-08-31 陳昭揚 读书识小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 學系課程綱要

科目名稱(中文):中國近古史              

科目名稱(英文):Early ModernHistory of China

開課年級:三

限修條件:無

全/半年:半年   必/選修:必修  

總學分數:2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2小時 

授課教師:陳昭揚 

教師專長背景:遼金元史、中國政治制度史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介紹中國近古時期歷史,以漢人世界的變革與北族王朝的興起出發,觀察從宋到清中葉的中國歷史長期發展脈絡。課程分兩大階段,第一講至第五講為總論,以政治史為主軸,依時間為序,將說明歷代重要史實的內容及其意義;第六講至第十一講為分論,將針對幾處重要的歷史現象進一步分析。

 

二、教材內容:

講次

講名

預定授課週次

總論

第一講

導論

第1週

第二講

遼宋歷史概述

第2、3週

第三講

金宋歷史概述

第3、4週

第四講

蒙元歷史概述

第5週

第五講

明清歷史概述

第6、7、8週

期中考

第9週

分論

第六講

唐宋變革與元明清變遷

第10週

第七講

征服王朝說

第11週

第八講

政治制度與運作

第12、13週

第九講

社會諸面向

第14、15週

第十講

經濟發展

第15、16週

第十一講

思想、信仰、文化

第17週

期末考

第18週

 

第一講  導論

一、       成績考核方式、課程要求、與相關課堂注意事項

二、       課程與課綱介紹

三、       史料與研究概況說明

◎參考資料

陳智超、陳高華主編《中國古代史史料學(修訂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0年)

山根幸夫主編,田人隆等譯《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明蓀、韓桂華編著《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四冊「宋遼金元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吳智和、賴福順編著《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五冊「明清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錫厚、白濱、周峰《遼西夏金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曉《元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莊吉發〈清史研究的前景:新史料的發現與新清史的研究〉,文收氏著《清史論集(十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第二講  遼宋歷史概述

一、       契丹建國與兩元政策

二、       北宋的國策與祖宗家法

三、     王安石變法、新舊黨爭、靖康之變

四、  遼宋夏關係

◎參考資料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出版社,2006年),第三章〈「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宋太祖、太宗的創法立制與「祖宗之法」基調的形成〉,頁124-143。

王曾瑜〈王安石變法簡論〉,文收陳蘇鎮、張帆主編《中國古代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頁642-671。

廖隆盛〈從澶淵之盟對北宋後期軍政的影響看靖康之難發生的原因〉,文收氏著《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史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頁207-242。

陶晉生〈傳統中國對外關係的省思:以宋遼金時期為例〉,文收氏著《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台北:稻鄉,2003年),頁163-182。

王明蓀〈契丹與中原本土之歷史關係〉,文收氏著《遼金元史論文稿》(永和:槐下書肆,2005年),頁5-33。

 

第三講  金宋歷史概述

一、 金朝歷史概述

二、 南宋歷史概述

◎參考資料

劉子健〈背海立國與半壁江山的長期穩定〉、〈包容政治的特點〉、〈略論南宋的重要性〉,文收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頁21-40、41-78、79-88。

陶晉生《女真史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3年)

 

第四講  蒙元歷史概述

一、       成吉思汗

二、       世界征服

三、       蒙古分裂與元朝出現

◎參考資料

蕭啟慶〈蒙古帝國的崛興與分裂〉,文收氏著《蒙元史新探》(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頁1-22。

 

第五講  明清歷史概述

一、       明朝立國——關於朱元璋的統治

二、       權宦權臣與東林黨爭

三、       北虜南倭與民變

四、       清朝入關與康雍乾聖世

◎參考資料

徐道鄰〈明太祖與中國專制政治〉,文收氏著《中國法制史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頁338-365。

林麗月,〈「擊內」抑或「調和」—試論東林領袖的制宦策略〉,《師大歷史學報》第14期(1983年),頁35-56。

吳晗,〈晚明「流寇」之社會背景〉,文收北京市歷史學會主編《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頁481-494。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6年),頁154-190。

管東貴〈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3分(1971年),頁445-488。

 

第六講  唐宋變革與元明清變遷

一、       唐宋變革的概念及相關史實

二、       元明清變化是演變(evolution)抑或革命(revolution)?

◎參考資料

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文收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10-18。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第11卷(2005年11月),頁5-71。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81期(2006年),頁125-171。

邱添生〈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79年),頁83-111。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歷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18-32。

羅禕楠〈評The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唐研究》第11卷(2005年11月),頁710-713。

袁劍〈評The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8期(2009年4月),頁201-208。

Smith, Paul Jakov& Richard von Glahn, ed.,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History. Cambridge & La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第七講  征服王朝說

一、       概念的提出與修正

二、       征服王朝的出現背景

三、       征服王朝的歷史影響

◎參考資料

魏復古(Karl A.Wittfogel)、馮家昇(Chia-Sheng Feng)著,蘇國良、江志宏譯〈中國遼代社會史(907-1125)總述〉,文收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頁1-69。

屈文軍〈論中國歷史上的北方民族政權:以遼、西夏、金、元四朝為重點〉,《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頁32-44。

張廣達〈從「安史之亂」到「澶淵之盟」:唐宋變革之際的中原和北方〉,文收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出版,2008年)第3冊,頁1-20。

陶晉生〈遼金兩代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文收《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臺北: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2000年),頁737-754。

陶晉生〈金代女真統治中原對於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文收氏著《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頁111-126。

蕭啟慶〈蒙元統治與中國文化發展〉,文收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頁23-54。

 

第八講  政治制度與運作

一、       皇權專制、士大夫政治、少數統治

二、       政府組織架構

三、       關於科舉制度

◎參考資料

鄧小南〈「祖宗之法」與官僚政治制度——宋〉、張帆〈回歸與創新——金元〉、何朝暉〈分化與重組——明〉,文收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222-289,290-385,386-442。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萬曆朝的黨爭〉,《師大歷史學報》第10期(1982年),頁123-141。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台大歷史學報》32期(2003年12月),頁237-267。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一章〈國家思想的理學化與科舉的理學化〉,頁15-55。

 

第九講  社會諸面向

一、       從士大夫到士紳

二、       商人的活躍與儒商的興起

三、       城鄉之間

◎參考資料

斯波義信著,王孝云譯〈南宋時期「社會中間階層」的出現〉,文收近藤一成主編《宋元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100-116。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第一章〈19世紀中國紳士之構成和特徵的考察〉,頁1-68。

岸本美緒〈發展還是波動?——中國「近世」社會的宏觀形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6年),頁1-29。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下篇〈中國商人的精神〉,頁95-166。

 

第十講  經濟發展

一、       關於「煤鐵革命」

二、       中國全國市場的成形

三、       經濟重心的南移

◎參考資料

葛金芳〈宋代經濟: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首次啟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1期,頁78-86。

蕭啟慶〈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文收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頁1-22。

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收入氏著《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板橋:稻鄉出版社,2003年),頁1-16、17-34。

李伯重〈中國全國市場的形成,1500-1840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99年),頁48-54。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台北:帛書出版社,1985)

 

第十一講  思想、信仰、文化

一、       道學、心學、考據學

二、       宗教

三、       俗民文化與俗民文學

◎參考資料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文收氏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頁87-120、121-156。

窪德忠著,許洋主譯〈金代的新道教與佛教〉,文收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7卷「思想宗教」(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478-496。

莊吉發〈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文收氏著《清史論集(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三、實施方式:

成績評量方式:課堂表現20%,報告30%,期中考25%,期末考25%。

 

四、參考書目:

主題專論詳參各講參考資料。以下為通史性專著:

李錫厚、白濱《遼金西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陶晉生《宋遼金元史新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傅海波(HerbertFrank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史衛民等譯,陳高華等審稿《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湯綱、南炳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填表說明:(內容繕打完畢,可將填表說明刪除)

1.字體請設定為14號之標楷體。

2.教材內容應加列「每週教學主題」。

3.實施方式應加列「評量標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